服务热线:028-61286706 13739489006
隧道施工废水处理回用

隧道施工废水处理回用

以下是隧道开挖泥水混合物处理达到直排标准的核心工艺介绍,结合技术原理、设备选型及实际应用案例,严格依据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8978-1996)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设计:


🧪 一、泥水特性与直排标准要求

  1. 污染物特征

    • 高悬浮物(SS):盾构/TBM掘进泥浆含粒径0.1μm~20mm的岩屑、黏土颗粒,SS浓度可达5000~10,000 mg/L。

    • 碱性pH(9~12):混凝土注浆材料水解导致,需中和处理。

    • 微量油类污染物:机械设备润滑油脂混入(浓度5~50 mg/L)。

    • 低COD/氨氮:有机污染物少,但需控制重金属离子(如Fe、Zn)。

  2. 直排核心指标

    • SS≤70mg/LpH 6~9石油类≤5mg/L,且重金属、COD等需满足地表水IV类标准。


⚙️ 二、三级处理工艺体系

1. 预处理:粗颗粒截留与稳流

  • 机械筛分

    • 采用多层振动筛(不锈钢弛张筛+条缝筛),筛缝0.5~3mm,分离>3mm砾石及钻渣。

    • 高粘性地层增设高压水喷淋系统,防筛板堵塞。

  • 调节池均质

    • 水力停留时间8~12小时,配备搅拌器均衡水质水量波动。

2. 固液分离主体工艺

  • 离心旋流分级处理

    • 一级旋流除砂:大直径旋流器(Φ500mm)分离74μm以上砂粒,底流含砂率>85%。

    • 二级旋流除泥:小锥角旋流组(Φ150mm)分离20~74μm黏土颗粒,采用变锥角设计增强细粒捕捉。

  • 压滤深度脱水

    • 板框压滤机(压力0.8~1.2MPa)将絮凝后泥浆压榨成含水率≤30%泥饼,滤液SS≤5g/L。

    • 流程:送浆→建压→隔膜压榨→卸料→管路冲洗(全自动控制)。

3. 水质净化与中和

  • 混凝沉淀

    • 投加聚合氯化铝(PAC)+聚丙烯酰胺(PAM)复合絮凝剂,SS去除率>95%。

    • 低温环境(如高海拔隧道)采用复配混凝剂WDS-Ⅱ,适应5℃低温。

  • pH调节与过滤

    • 二氧化碳或稀硫酸中和至pH 7~8,再经锰砂/活性炭过滤吸附重金属。

  • 油污去除

    • 气浮工艺分离浮油,或超滤膜截留乳化油。


🏗️ 三、特殊地质强化工艺

  1. 高粘性地层(淤泥质黏土)

    • 旋流分离后增设 “生石灰改性+压滤”:生石灰(投加量3~5%)破坏黏土胶体结构,提升压滤脱水效率。

  2. 岩溶涌水高SS场景

    • 采用 九级沉淀池:逐级沉降+斜板分离,SS从2796mg/L降至50mg/L以下(渝湘高铁案例)。


🔁 四、污泥干化与资源化利用

  • 泥饼处置:含水率30%泥饼可用于路基填土、制砖或生态修复。

  • 滤液回用:90%清水循环用于盾构掘进或设备冲洗,剩余达标排放。


🖥️ 五、智慧化运维与典型案例

  • 智能控制:云端监控旋流器压力、压滤机建压时序、水质实时数据(如pH、SS),故障率<1%。

  • 工程应用

    • 杭州艮山东路隧道:3000m³/h处理系统,实现泥浆“零外排”,吨水能耗降低40%。

    • 渝湘高铁整改项目:九级沉淀+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,排水COD≤12mg/L、TP≤0.05mg/L。


💎 六、工艺优势总结

维度技术特点
处理效能SS去除率≥95%、泥饼含水率≤30%、滤液达地表水IV类标准
资源循环90%清水回用,泥饼资源化率>80%
适应性模块化设计兼容粘土地层、岩溶涌水、低温环境
环保合规彻底规避运输泄漏、河道淤塞及偷排风险

通过“筛分分级—旋流离心—压滤脱水—化学净化”的集成工艺,隧道泥水可实现从高浊废液到生态清水的转化,核心技术在于多级固液分离精度控制泥浆改性增效,为绿色隧道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🌱。


COPYRIGHT (©) 2021 成都派尔排水工程有限公司. 蜀ICP备12025108号-1  友情链接: 成都派尔